close

我不是藥神.jpg

根據中國藥俠「陸勇」的真實故事改編,第五十五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最佳原著劇本,以及最佳男主角得獎影片《我不是藥神》,講述的是中國慢粒白血病的特效藥「格列衛」因售價昂貴,導致眾多病友無法負擔,進而有人從印度走私彷藥進中國,進一步帶出人命、金錢與法治衝突的故事。

據網路資料顯示,2015年這款由瑞士製藥廠Novartis生產的格列衛一盒120顆藥(病患一個月約需一盒)在中國售價是2.3~2.5萬人民幣,但一樣的藥在美國一盒約折合1.3~1.4萬人民幣,而在台灣健保有給付所以病患是不需額外付費的。一個月一盒要花新台幣大約9萬元,有多少人吃得起?吃得起的吃不了多久,也是傾家蕩產了,所以本片男主角程勇(徐崢飾演)到印度走私這款格列衛到中國國內販售是非常有市場性的。

本片開頭用快速節奏緊湊的交代了男主角程勇(徐崢飾演)的生活,一個婚姻失敗的單親爸爸,脾氣火爆容易失控,平時靠販售走私來的印度神油維生,繳不出房租之下因緣際會接觸到病友,有人願意付費請他到印度幫忙帶藥到中國,並展開了後續走私格列衛的故事。

前頭有蠻大量的手持鏡頭,不知道是不是這次觀影坐得比較前面,感覺有點晃,但觀後回頭想想這種調性倒也挺適合的,因為程勇這個人的生活也就是那樣的一團混亂、激情、直接,又帶著點暴力個性。

被生活追著打的時候實則是真的難以幫助別人,但社會上真的有權有勢的階層在各自溫飽了之後,又有多少人願意實際的回饋社會、關懷弱勢呢?真正考驗人性的往往不在於眼睜睜看到強欺弱的時候是否挺身而出,而在於擁有向上爬的機會時,會不會因為貪婪而抹去心裡原有的良知,會不會因為鄉愿而認為只憑一己之力改變不了社會就寧願與整個共犯結構相伴同行。

程勇起初開始賣彷藥的時候,也是發了一筆財的,與販售高價藥的公司相比,他最大的不同是在於肯於分享這個成果給幫助他賣藥的病友,以及他也真切的體驗到這些藥真的是拿來“救命”,而不是只是一個商品,所以程勇後來甚至選擇賠著錢在幫病友進藥,顯然想的已不是賺錢,而是助人。

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無論是從新聞或是前仆後繼西進淘金的親朋好友身上,我們都很容易看到中國真的是「窮得只剩下錢」。就像劇中所說“命,就是錢”,在中國,一切都可以拿“錢”來衡量,無論是創作、人命,還是價值觀,凡事都有一個價格。 而本片打破了這種認知,輸出了「人命貴於金錢」這個想法。這邊指的“貴於”金錢,並不是在說多少錢都換不回生命這種,依然以金錢衡量的價值觀,而是在於最根本的探討、最根本的需求,就是「活著」。

『他們只是想活著,何罪之有?』

只是,可能礙於中國廣電審核的尺度,本片並沒有去探討究竟為什麼同一款藥,在中國特別貴?除了政府課的關稅之外,是否還有層層的利益關卡才導致藥品的終端價格如此高昂? 僅以簡單的黑白二分法,劃分“好人”、“壞人”,“病人”、“健康的人”,“人民”與“政府”,尾聲再以一種歌誦聖人的方式,讓程勇在入獄的路上接受病患夾道致敬,雖然看起來大快人心賺人熱淚,但總覺得真正黑暗的部分還是未照到光。片尾用大量文字交代後續政府政策修改的方向,以及目前此款藥已經列入中國醫保,病患再無需負擔高額藥品費用的註釋,不免讓人覺得還是陷入一種隨著電影結束,中國藥價普遍偏高的事件,彷彿也已完美謝幕的陷阱裡。

再者,也許是為了娛樂性,劇中病友的生活大多僅呈現較表面的部分,且多帶著詼諧的笑料,反之,病患面對龐大醫藥費下的無助,以及得到程勇幫助後的心境改變皆較少著墨,也許,減少幾個患者角色,並在患者心境上做更深入的探討,會更能打動到我。 不過作為一部能在中國廣電審核下去觸動批判議題,並進一步影響社會與人心上面,絕對是給予高度肯定的,也許這也是為什麼本片導演會獲得本此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的原因之一,能在電影的娛樂性沒有打折扣之下,平衡的帶出導演、編劇想探討的社會與人權議題。

這與劇中程勇在做的事情,似乎也不謀而合。

arrow
arrow

    Jan83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